Learn Piano

什麼是音樂性?怎麼彈鋼琴才會有音樂性?(上)- 音樂性有定義嗎?

musical

相信「音樂性」這三個字對學琴資歷較久的朋友一定不陌生,事實上在某些階段,例如國高中音樂班,甚至大學音樂系中,當大家技巧都有一定水準時;或是在某些場合,例如比賽中大家都彈同一首指定曲時,音樂性幾乎是評斷一個演奏優劣的最重要關鍵。那,究竟什麼是音樂性?

這邊絕非妄想能幫這三個字下個定義,因為這可能得花整篇論文的篇幅來探討,而且還不一定下得了結論;隨著角色,階段不同,音樂性可能代表著許多不同的意義。但若是指一般學琴朋友最常在老師的講評或評審的評語中看到的「音樂性」,我想以下兩種解釋大約可以適用大部分的狀況:

1. 演奏者是否有“正確”並“成功”的傳達樂曲的風格與各大小段落的精神

這與技巧和音樂知識息息相關。「技巧是為音樂服務」這句話相信許多人都聽過,換個角度也可以說,沒有足夠的技巧就無法做出好的音樂性。沒辦法把快速音群彈的又快又平均又有方向性就很難傳達行雲流水的感覺;當需要彈出輕巧的跳音時卻沒有控制手腕與掌握手臂重量的技巧,就只能一直尷尬的彈成重重踱步的感覺。

這裡除了“正確”外特別指出“成功的傳達”是因為有許多朋友雖然可以看得出來賣力的在“做表情”,聲音事實上卻沒什麼變化,這也是沒有掌握好相應的技巧。

2. 演奏者本身對音樂的感受力與整體演奏給予聽眾的感染力

有些人天生就對音樂特別敏感,有時甚至一個小動機或是和弦就能牽動他們豐富的情緒與想像力,只要音樂需要,喜怒哀樂的情緒該來就來,說變就變(這樣看來傳說許多優秀的音樂家都有點情緒化似乎有點道理:D),同樣一個表情硬是彈得比其他人戲劇化。彷彿有磁場圍繞在他們周圍,可以輕易的感染觀眾。

聽起來好像很靠天份,但也是可以培養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老師會希望“過度認真”的學生不要整天埋首鋼琴,該多花時間接觸外界的人事物,多發生些“故事”,不管是喜悅、疑惑、冒險,甚至是矛盾、衝突,都是演奏時的養分。有足夠的人生經驗與體會,自然就能運用在表達音樂上面。

事實上針對音樂性還有一種頗無奈的解釋,就是一個相對於“機械性”的名詞。無法否認,很多場合當有些人被評為有音樂性,其實是因為其他大多數人只是努力在“按鋼琴”,努力在不要彈錯音而對比出來的,彷彿只是一台計算機,任務就是把譜上的音符按完而不出錯。實在可惜,相信大家學音樂的初衷,還是能彈“好聽”、“動人”的音樂,並與他人分享,但許多人在學習過程中,焦點卻被放錯了地方,變成我“彈完多少曲子”,我“彈到多難的曲子”,而不是我要把每首曲子彈好聽、彈動人。這樣違背學音樂本質的矛盾,不可不慎。

談完了關於對音樂性較常見的定義,在接下來得文章中將會分別從音樂與技巧兩個角度出發提供關於增進演奏音樂性的建議,歡迎繼續閱讀:什麼是音樂性?怎麼彈鋼琴才會有音樂性?(中) – 想像力的重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