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Piano

什麼是音樂性?怎麼彈鋼琴才會有音樂性?(中) – 想像力的重要

imagination

上篇“什麼是音樂性?怎麼彈鋼琴才會有音樂性?(上)- 音樂性有定義嗎?”談到了一般認知中對音樂性的定義,此篇希望能分享一些關於增進演奏音樂性的建議給期待在這方面進步的朋友。簡而言之,要完成一個具音樂性的演奏,我認為可以朝兩個方向努力,一個是開發「想像力」,另一個是認真檢視自己表達音樂的工具,也就是技巧,是否正確、足夠。同時,兩者缺一不可,空有對音樂的想像力但沒有能將其表達出來的技巧就無法把音樂性傳達給觀眾。而具備技巧但音樂缺乏內容難免聽起來空洞、匠氣,感染力不足。

沒有想像力的音樂只是一副空殼

彈琴或說大部分的樂器演奏都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必定在某些時刻需要專注在訓練身體各部位的運用與協調等技術性課題,然而時間久了許多人就忘了、甚至忽略彈琴是為了表達音樂美感的本質,反而把譜上的內容與記號只視為技術上的挑戰。例如常聽到的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 作品23-5,有些朋友練就一手好技巧,和弦彈得又準又快,但音色沒變化,樂句與樂句間缺乏層次堆疊,整首曲子除了抒情的中段之外全部彈的又響又亮,技巧雖令人印象深刻,但對聽眾來說反而成了耳膜的疲勞轟炸,可以說是音樂缺乏內容,沒有故事性,可惜了不錯的技巧。

透過五線譜與作者對話

我一直認為五線譜是一種非常隱晦的表達方式,讀譜時非常考驗演奏者與作曲者的默契。我想除了一些練習曲外,作者在譜上寫下的任何音符、強弱、圓滑線、重音、斷奏、articulation都不只是希望演奏者純粹的、規矩的彈出所有的音、大小聲、連或不連,而是作者腦中已經出現了音樂甚至某些情境,用最接近這些聲音的符號把它記錄下來。所以斷奏記號常常不只是代表“短”、“斷”而是“輕巧”、“有精神”甚至像是“雨滴”、“鼓聲”這樣的形象;持續音記號(Sostenuto)通常也不只是代表要彈長、彈重一點,當Sostenuto跟低音和弦再一起時可能是要表達“沈重”、“悲壯”;而在中高音域音符上時可能是要模仿人加強口氣的感覺。總之,只顧著把音符、記號這樣的表面功夫做出來通常是不夠的,需要對它們背後代表的意義有足夠的想像力音樂才會有靈魂,才會有音樂性。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唱有歌詞的歌曲唱得很動人,但純粹演奏樂器卻呆板了些,因為歌詞可以直接將人帶入情境,而僅有音樂時就得靠自己的想像力了。

開發對音樂的想像力

事實上只要是人類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想像力,或許有些不習慣這樣做的朋友一開始會覺得腦袋一片空白。我建議可以從把一首樂曲或樂段「想像成一幅畫」開始,內容可以是風景,可以是一個人,可以是一個事件,當情境建立起來後自然就比較容易將細節賦予一些意義。當然有人可能會懷疑自己想像的會不會跟作者的原意差很多,我認為只要不過於浮誇,有練習就會有進步。事實上本來同一首曲子不同演奏家就常常用不同的情境來詮釋,這也是版本比較的有趣之處。當然,目標還是得多了解作曲家、樂曲創作背景等知識才能有盡量貼切的解讀與想像方向——但無論如何,都贏過只有一副空殼的音樂。

 

P.S. 這邊務必請讀者留意,在古典樂裡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是所謂的“絕對音樂(Absolute Music)”,意指樂曲並不是基於或描述特定事物之上寫作的,也就是作曲家並無附上任何標題明示或暗示這首樂曲的任何情境或主題。最經典的就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事實上貝多芬完成這首奏鳴曲時壓根兒就沒出現“月光(Moonlight)”這個字,這個被附上的標題最初是源於一位樂評家Ludwig Rellstab所撰寫的評論。

對於是否該賦予絕對音樂任何情景,一直是沒有結論的爭論。個人認為,作曲家在創作絕對音樂並無意讓特定情景限制聽眾的想像,但並非限制其“不能”想像,且就算是再純粹的音樂,還是會帶有各種情感,想像力是激發這些情感的練習,只是在彈奏這些音樂時仍需意識到它是絕對音樂,以免失真、過度解讀。當然,當有一天在演奏這些樂曲時,可以不靠想像力就能演奏出生動的音樂,讓不同的聽眾在其中獲得不同的感受,那或許就達到絕對音樂的真諦,音樂性的表現進入另一個境界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