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Piano 鋼琴學習

為什麼我彈鋼琴彈不出大小聲、強弱記號?

Chopin Op.31 Opening

彈不出大小聲大概可以榮登學過一陣子的學生第一堂課提問第一名的寶座了。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代表我們有共識彈琴不該只把音與節奏彈對,還要賦予表情與色彩才能算基本成功。但看起來演奏家與老師彈得輕鬆寫意的強弱記號,怎麼到我手上不管彈得多「用力」,多「放鬆」聽起來卻還是差不多呢?

大小聲等於大小力嗎?

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一件看起來很簡單的事卻成為很大的障礙,問題常常有可能不是身體做不出來,是大腦給錯指令了。最常給錯的指令就是用大小「力」來彈強弱。

咦?難道不是嗎?!

先說小聲,許多人彈小聲時會告訴自己要「輕」、要「放鬆」,而放鬆錯部位的結果就是鬆垮垮的手腕與手指關節,特別是掌關節(連接手指與手掌的關節)。手部的關節在彈奏時扮演的除了控制觸鍵的角度與速度外,最重要的就作為傳遞能量到琴鍵的樞紐。當這些關節過度放鬆時,就像把手腕、掌關節、指關節替換成軟趴趴的棉花,它們把所有該給琴鍵的衝擊與能量吸光光,實際表現出來的就是虛到不行的音色與東漏一顆西漏一顆的音符,時常有音「按不出來」。

大部分的人發現這種狀況後就會下意識的用力去避免有音符不見,然而關節都已經變成棉花了,要讓棉花壓縮到可以擠出聲音的臨界點反而要更多的瞬間力道,結果就變成了要彈小聲要不是很虛,不然就是東爆一顆西爆一顆,反而許多音比正常音量還大聲了。

另一方面,許多人彈大聲時想的是「用力」,但懂得運用重量彈琴的人就知道,最重要的重量來源之一——手臂,在最放鬆時是最重的;反而當肩頸部、手臂本身用力,肌肉緊繃時,原本自然受地心引力牽引的手臂,就像被提起來一樣,沒有重量可以往下放。試想,少了別人幾公斤甚至十幾公斤的重量可以運用,不僅音量受限,還會因為僅能靠用力的敲打而讓音色粗暴不已。

「小心翼翼」彈小聲,「放開」彈大聲

那應該怎麼做才對呢?我建議,練習小聲時,可以先試著想像,琴鍵上擺了一張紙,紙上有一個十元硬幣那麼小的卡通人物,而你正要用很細的水彩筆小心翼翼的幫這個卡通人物的臉上點上眼睛,一個不小心都可能點花了他的整張臉。這時候你的姿勢可能會微向前傾,並且顯然身體不是鬆軟的,而是在一個「很有控制力」的狀態(但仍需避免用緊或緊繃形容這種狀態)。這時,準備好做精細動作的手掌與手指可以好好的以較慢(但並不必然)的速度觸鍵,並且能穩固的好好按下每顆音符。另一方面,受控制的手臂與身體也會減輕給手指的重量讓觸鍵不致太重。

而要體會放鬆的彈奏強音,時可以先想像自己用整個手臂環捧著一盆超大的水盆,並在要彈下音符時像要把水盆放到琴鍵上般放鬆整個手臂(與肩頸與部分上身)並在接觸到琴鍵時用手腕與手指各關節好好支撐整個手臂與上身的重量,用對方法,你可能會驚訝於:原來自己完全不用力也可以有這麼龐大的音量。

關鍵在手型

綜觀這兩種強弱音的彈法,與其想著「用力」或「不用力」彈,不如試著將焦點放在給予琴鍵的「重量」上,而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觸鍵那刻有支撐性的手型與手指關節和掌關節,這樣才能如實的將手臂與身體欲下放的重量多寡忠實的傳遞到琴鍵上。

在這邊要特別強調的是,以上的方法旨在幫助對彈奏強弱有盲點的朋友體會重量的運用,並不代表這些就是彈奏強弱的標準姿勢。而彈琴也不是只有重量的運用。除了音量的大小之外,還有各種色彩的強音與弱音,這些都需要靠手指各種不同觸鍵方式的搭配來與給予的重量組合成千變萬化的音色。

最後,讓我們來欣賞以下兩個連結,分別由Evgeny Kissin與Krystian Zimerman彈奏的蕭邦第二號詼諧曲(Chopin Scherzo No. 2, Op. 31)。不知道你覺得兩位大師在彈奏有非常明顯強弱對比的開頭時,是在彈“sotto voce”(降低音量)的雙手平行八度單音,或是在彈”ff”和弦時「更放鬆」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