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什麼東西一定得用時間去換,我想卓越的演奏功力絕對是其中之一了。既然是這樣,練琴效率的重要當然不需贅述,而效率來自對的方法,但要聊正確的練琴方法可能就是長篇大論了,而且還因人而異。若問顧爾德(Glenn Gould)怎麼練琴,他可能會回答你:別再彈了,用想像的吧(黑人問號???)。
還好還有一個簡單的好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往最有效率的練琴目標前進,那就是一個一個將會拖垮練習速度的壞習慣去除。這邊就來分享在初學者身上最常看到的三個練琴壞習慣。
1.老愛從頭彈到尾
一首曲子一定有相對好掌握與相對困難的地方,難的地方要挑出來練這道理看似顯而易見,但據觀察,能貫徹執行的人卻沒想像的多,或許好聽的樂曲就是會忍不住想從頭彈到尾,但總是這樣做的代價其實很大,甚至會變得有練跟沒練一樣。
這邊需要提到認知心理學中與練琴活動相關的大腦“訊息處理歷程”的幾個重點(詳細可參考:國家教育研究院對短期記憶STM之定義):
1.短期記憶在腦中僅停留不到一分鐘,有時甚至三十秒內或更短
2.短期記憶的容量相當有限,一般來說約是7±2個數字(這也是為什麼電話號碼通常都在7~9個數字)
3.短期記憶需在其消失前用方法,如背誦,才能將其傳送至長期記憶
發現了嗎?根據大腦的設計,除非樂曲長度超短不到三十秒,不然每次都從頭彈到尾,人以為有練到的片段、有改的錯音可能早就消失在腦海裡。
而有些人覺得一次彈完整首或整個樂段剛好可以把要練的兩三個地方全包了,事實上是,可能彈到第二個地方,因為短期記憶容量不足,前一個原本想加深印象的地方已經開始被洗掉了。
更不用說從簡單的數學角度來看,需練習的兩小節若反覆20次可以練好,挑練只需要花費約十分鐘,但若每次都彈完整首或整段,20次後可能一天的練習時間就快沒了。難怪許多人苦惱:一樣一天都練兩小時,為什麼我進步的這麼慢。
2.練錯重點
聽起來好像不可思議,難道總是在哪彈錯了我會不知道嗎?但還真的不少朋友有這個盲點,舉個例(取自蕭邦第二號鋼琴奏鳴曲op.35第一樂章):
許多人常常會把焦點“僅”放在彈錯的那個音上,以上面的例子來講(隨意舉例),假設容易彈錯的是這個紅底和弦,常見的狀況是,很多人彈到這邊碰錯後,馬上重彈一次,很快的修正成正確的音,甚至多彈幾次“該個”和弦,覺得已經“會彈”了就繼續往下,卻每次遇到還是每次碰錯。
其實大部分的時候不是我們“不會彈”那個和弦/音,而是從前一個音或和弦轉換到這個和弦/音出了問題,腦中還沒建立起這個和弦和它前面音符的連結,所以一直從彈錯的該個音開始練只是練你認不認得那個和弦,而不是你熟不熟悉如何銜接過來這個和弦。而演奏本來就是一個不斷銜接的連續過程,都沒練到前後音的連結難怪練完明明就會彈那個和弦了但每次碰到仍無法順利的接到對的音上。
所以碰到如譜例中總是彈錯的紅底和弦,真正的練習重點應該要包含(但不僅限)下圖綠色底的部分,也就是容易彈錯的該個音/和弦與前面音符的連結。
這樣的毛病在初學階段特別容易在換行的時候出現,在新的一行的開始總是彈錯或停頓時,要練的不是新的一行的音,而應該要從前一行末開始練,把兩行的連接處練熟。
3.不喜歡看譜,一直盯著手彈
不知道各位朋友是否有這個經驗:平時練習彈得很順,甚至“熟”到不用看譜,手自己就可以跑完整首,但一到上課時,身在不熟悉的環境,按著自己不熟悉的鋼琴,旁邊還有老師在看,手好像就沒那麼自動了,常常卡住或按錯音,更糟的是想要接下去,猛然一抬頭,卻找不到自己彈到譜上的什麼地方。
這不只容易發生在對五線譜不熟悉的初學者,許多剛接觸較複雜的雙手彈奏或較多升降記號的調號的樂譜的學生,也容易以記憶鍵盤位置並累積手指的反射動作來儘早脫離樂譜並逃避看譜時需要處理大量資訊的負擔。這會造成一些問題:
1.表現不穩定。練習時不看譜,靠手把音記起來就是在只有運用肌肉記憶在彈琴,肌肉記憶是條件反射的一種,既然如此,細微的外在條件變化,包括鋼琴音色、琴鍵輕重都有可能影響肌肉記憶的重現是否順暢。更可怕的是,外在條件是相對於肌肉而言,所以“自己大腦的狀態”也算是會影響肌肉記憶的重放的外在條件,我想,應該沒有幾個人能否認自己在練習時,與在上課、上台時的大腦狀態、心情、專注力存在相當大的差異的吧?
2.沒辦法累積學習成果。將譜上複雜的、陌生的音符記號轉換成純粹的一個個鍵盤上的黑白鍵位置看似簡化了,但卻放棄了將譜上的規律內化成知識的機會。所以不好好透過大腦認譜,實踐與記憶調號的人,每次看到E大調只會有“又是好多升記號”的想法;而逼著自己理解並記憶譜上調號的人,一開始或許費時、麻煩了些,但不久就能在認四個升記號的調時,具備彈到Fa、Do、Sol、Re就自動升高半音的技術。
3.無法建立起手在鍵盤上的空間感。老是在手要改變位置、手型時依賴眼睛幫忙找位置,如此就沒辦法訓練手本身在鍵盤上的空間與距離感,這又會反過來造成在認譜時手指對鍵盤位置的茫然造成的不安全感,以致只能一直顧著手,導致惡性循環。
有效率的練習關鍵在大腦是否有吸收
綜觀以上三點,不難發現許多問題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練琴的內容是否確實、完整、正確的被大腦理解與吸收。這也是許多音樂家都強調讀譜的重要性的原因之一。事實上練琴到了某一個程度,練的已經不是手指是否會彈奏那些音符,而不斷的把理想中要做的,包括觸鍵、情感、結構等內化到心裏,也就是腦中,為的是下次的彈奏或表演可以清晰地將所有想法重現出來。
探究過後,是不是覺得顧爾德的話好像變得稍微能理解了一點了呢:)
註:顧爾德不只一次在訪談中表示他的“練琴”並不是坐在鍵盤前的,而是在腦海的想象中。
我也是初學者,我每天練很久,但也進步很小,我每一小節把音符轉成應該按那鍵用很久時間,然後記住了又習慣看著手按,按錯了再看譜又時又找不到我彈到那個音符,其實你說的是否應該邊看譜邊用手去彈,而又不要看琴鍵?是否樣才對呢?我不看琴必定按錯..如果是這樣我相信我這幾年的努力又要重頭再開始了..
Hello Jacky,別擔心,能調整到對的方法,有用心付出過的努力都還是會在未來展現效用的。這邊指的並不是完全不能看手,時常用眼睛幫助確認位置還是必要的,但若發現彈奏時眼睛不一直盯著看手就完全不知道該去哪,可能就得檢視一下曲子的難度,或是學習過程中難度上升的某些階段被快速的跳過了,所以現在從眼->腦,跟從腦->手都特別花時間。建議挑戰較高難度的曲子之餘,還是得回去彈一些負擔比較沒那麼大的東西,然後檢視自己是不是用正確的方法(不管是認譜或是姿勢彈法),再由較簡單的曲子建立好的習慣。例如初學階段的曲目最初應該都是五指對應五個鍵,後來才慢慢手打開、開始轉指換位置等等,若初階的曲子就很習慣一直盯著手彈,等於沒有練到腦中對於鍵盤的空間感,也不習慣眼腦手三者“同時”的協調,到後來音多到一定程度,手又開始得左右移來移去時自然就會有大量失誤。別認為彈簡單的曲子就是退步,記得:“彈好”比“會彈”重要,共勉之!
我剛看完你的建議。我也是已經6級了,但彈琴習慣只看手不看譜都已經維持了4年多,平常也沒有覺得有問題。就到老師考我彈琴的時候,她偏偏要我看著譜來彈其他歌。因為我已經習慣了不看譜所以彈不出來。-_-所以我想請教大佬有沒有救。
你好,當然有救。
彈琴習慣盯著手不看譜可能會有以下兩個問題:
1.對五線譜不熟悉、認譜速度慢、容易忽略譜上提供的資訊
2.對鍵盤的空間感不熟,不盯著鍵盤就容易按錯音
不確定你描述的狀況下遇到的是哪種問題。
如果是第一種問題,視譜雖然有些原則跟訣竅,但也很間單,多練新曲子、多認新譜自然視譜能力會增加,五線譜其實是很圖形化的介面,熟了絕對是大大加速學新曲子的速度而不是負擔。
如果是第二種問題,若你現在彈的曲子有一定難度了,突然不看手那一定很容易按不準,寸步難行,這樣的話就從一些音符跨度較小(避免大跳、或單手跨度超過八度)的曲子開始練習熟悉琴鍵的位置。當然用不要太困難的練習曲練習是最有效率的,很多練習曲仔細看常常都是給改變手部位置、轉指、琶音、特定音程的雙音或特定和弦的練習,這些對鍵盤位置與手型的熟悉都很有幫助。
在熟悉鍵盤時不只要熟悉音符在琴鍵上的位置,同時也要意識到音跟音之間的距離與彈奏不同音程的「手型」。例如現在如果五線譜上有個和弦,一坨音符剛好在高音譜號的四個間上,視譜厲害的人,就可以馬上看出四個音都是間到間,也就是都相隔三度(<-對五線譜熟悉,看出五線譜的圖形化資訊),這樣他只要看到最低或最高的音就知道是什麼和弦,完全不需要把四個音都找出來。手也因為很習慣彈四個三度音組成的七和弦,馬上就擺出相應的手型,也不用一個一個音確認位置。 往這個方向養成習慣自然能力就上來,不是絕症不用擔心。 最後提醒一下,不要只盯著手不看譜,不代表彈琴的時候就真的完全不能看手,那是不可能的,只是當有譜擺在面前時,看手應該只是針對跨度大、技巧較困難的音符的「輔助」,大部分時候瞄一下就可以回到譜上